玄奇阁
登陆 / 注册 搜索

USERCENTER

SEARCHSITE

搜索

查看: 5070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华文明的起点——《灵宝经》

[复制链接]

90

主题

523

帖子

523

积分

笑傲江湖

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

UID
26670
精华
0
玄币
419
贡献
91
奇币
704
在线时间
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21-1-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2-18 22:40: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灵宝经》——绝对不可忽视的经典
《灵宝经》初解
   悟虚至道 著                    
上部《金诰书》,元始所著

[评论]《灵宝经》由汉末钟离权从终南山石壁间发现并注成《灵宝毕法》。《灵宝经》由三部分组成,上部《金诰书》,元始所著。中部《玉书录》,元皇所述。下部《真源义》,太上所传。这是《灵宝毕法》所写的《灵宝经》的来源。从内容上看,《金诰书》内容最全面,三书一脉相承,互为贯通,略有侧重。该经以天地为研究对象,直接探索天地运行之道,以及天地的起源,建立了完整的道、阴阳气和万物的物质体系,用该物质观全面解释了天地周而复始的年运动,以及与天地有机配合的月日运动,构建了完整的独特的天文理论体系,其知识深广度和对中国文明的奠定作用是无可置疑的。
    笔者反复研究《灵宝经》,始终认为其为一篇学术论文,所以按学术论文加以分析理解,尤其探寻其作者(指元始等)的写作环境和动机,以免我们按通常的古文去理解而忽视其蕴涵的本意。
笔者有“中华文明起源于《灵宝经》”的命题,认为中华文明是有关论点因此而提出。

(小写数字为该段落在《灵宝毕法》中出现的顺序)



                   推运天地行大道,立名垂青大教化;
                   则天象地多创造,三人三文鼎中华。

2   太元初判而有太始,太始之中而有太无,太无之中而有太虚,太虚之中而有太空,太空之中而有太质。太质者,天地清浊之质也,其质如卵,而玄黄之色,乃太空之中一物而已。

[诗赞]
                  推演天地起太元,匠心独具英名悬;
                  举重若轻天比卵,太空一物身世传。

[点注]此段无疑是在描述一个天地的起源学说,此说的几大要点是:第一,说明天地是有起源的,是如何变化的,从太元分六个状态而变为现今的太质态——卵形的玄黄色的天地;第二,说明了天地是卵形的,这也是人类对地球的第一次最准确的形状描述;第三,说明天地是有色的;第四,独具匠心的太元初判而有太始的描述,融入了作者的名,确定了其不可剥夺的发明权。第五,表明了元始的大唯物观。可以想见,连天地都被视为一物,还有何它物敢当物外?第六,表明了元始所持的是直观的天地观,即未发现恒星及星系的地球中心观。注:元始所说的是天地起源,未提通常我们提的宇宙,说明了当时无宇宙概念,正因为作者将天地视为最大之形,所以其天地起源即当今的宇宙起源。这一点也证明元始的时代是非常早的且学说朴素。

[评论]元始的天地的起源学说在本文发表以前是未被天文考古学者提及的,通常我国的天文和历史学者只知从春秋战国及儒家作品中寻找中国天文史迹,引用的道家学说只限于老庄,于是隐藏于浩瀚《道藏》中的钟离权的《灵宝毕法》中的《灵宝经》无人问津。然而《灵宝经》的光辉是不会永远被隐蔽的,钟离权发现并对《灵宝经》作了第一次解说,然而钟离权仅限于他的修道角度而对《灵宝经》的解说,是过于狭窄了。本人从中国天文和整个中华文明的起源角度来看待《灵宝经》,经过十多年的思考,确认《灵宝经》是单纯由元始、元皇和太上三人对天地的完整探索的结果所写的三篇学术论文集,而且由于记录和书写的需要,同时创造了完整的文字和数学,以描述其完整的天文和大道理论。可以说,《灵宝经》的出现是空前绝后的,其一旦出现,此前的知识就显得零碎而渺小,此后的人就难出其框、难有作为,其影响之巨大,以至于后人之著多有雷同,例如我们把《道德经》作为道教之祖,因而忘掉了真正文明的始创者,反而无法让人相信如此高水平的文章会是极远古时写成的。
    元始是何时人也?本人假设:元始是史前人也,当时,并无社会、无文字、无宗教、无姓氏、无农业、无工业,唯有巫术,《灵宝经》中知识与文字均为三作者所创造,几乎一步完成中华文明的建立,时间应在二十八宿的初始确定期。近来,我国已完成了夏商周断代工程,这只说明中华家天下帝国文明史有五千年。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表明中华农业史已有一万年史。事实上,夏商周是生产力已经发展到很高的程度时才能出现的王朝,此前必然存在一段很长的孕育期:此生产力发展过程正是以元始为起点的。只是这一孕育期非常长——几乎九千年。在《灵宝经》中,我们只能看到清纯学术词语和学术内容,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唯一的,我们只能推断当时就是原始社会。那为何要作《灵宝经》呢?并非一般后来的作者系因社会问题而写作,促使《灵宝经》的写作的动因,是人类千万年所熟视而不解的自然现象,这促使元始探索天地奥秘。进而只有探知到奥秘才有必要写下来,只有要写下来的需要才会批量创造文字,所以,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
收藏收藏1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90

主题

523

帖子

523

积分

笑傲江湖

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

UID
26670
精华
0
玄币
419
贡献
91
奇币
704
在线时间
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21-1-27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2-18 22:41:27 | 只看该作者
整个完整的中华文明就这样被发明出来了。其威力几度伸展到其他地区,在现代科学中影响尤其巨大。

[结论]
    元始是元始天地起源说的发明者;
    元始是天地卵形说的发明者。



    阳升到天,太极而生阴,以窈冥抱阳而下降。阴降到地,太极而生阳,以恍惚负阴而上升。一升一降,阴降阳升。天地行道,万物生成。

[诗赞]
                   推天行道运阴阳,度日数月分暑寒;
                   四时八节廿四气,已画中华大模样。

[点注]此段是在描述阳升阴降状态,廖廖数语已将《灵宝经》的精髓概括了。在元始的天地学说里,天地有三个要素:天地、天地之道和阴阳之气,虽然此三词我们烂熟于心,然而三个要素的有机联系是我们以前甚少关注的:将道的意义片面地按《道德经》理解为物质或规律,而在《灵宝经》里道本意是天地的运行之道,相当于现代天文学的轨迹;而通天达地的阴阳之气是用以解释四时寒暑往来周期性的,其后的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侯等名词都是描述定义阴阳之气的(非日月)。阴阳之气在此是往来于天地之间,且是随同于天地行道而升降运动的,其结果是造化了万物,提示了万物生息机理是作者极为关注的,阴阳之气是天地行于道上的一种非常灵活的生机勃勃的物质,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中华文明。
    元始用“天地行道”表明,天地是运动的,如何运动的?行于何道?这是元始的探道动机。这里没有解释道如何,而是解释“天地行道”的拌生现象——“阴降阳升”。而“阴降阳升”的结果是“万物生成”。这一解释生动地概括了元始心中的天地及元始为解释万物生成的动机。
    另外,太极这一名词的意义在此极为贴切与基本,描述了阴阳运动阳升及天和阴降及地的到极点时的转变状态,这一含义说明了后来太极图是由元始运用的太极含义演变而来的,而且可以说,后来的儒家的无极、太极、两仪、四象的天文演变体系中的太极是偏离了元始本意的。

[评论]一般在探索中国天文起源的论著里,没有将阴阳和道考虑进去,这样一来中国天文被分为几大块来研究:天地形状说、天地起源说、二十八宿、节气与年历。道家之说甚至未被包含于天文研究内(原先给道家的唯心帽子好象现在还没正式给道家摘下——只要原子弹还悬在我们头上,要摘者面必有难色),阴阳既未当作气来看待,也没有与节气联系起来;当然在中医《黄帝内经》里阴阳得到与元始所定义的气相似的描述。《灵宝经》的出现,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华文明是由统一的、和谐的物质和天文的理论源泉所分化来的。
    阴阳说起源于元始对地球上最大的气象——日相对于地的周年运动的解释,自然就包含了并体现了现代正弦波的特性(周期性、两极性和渐变性)。正弦波在现代数学中的重要性举世皆知。不过阴阳本身主要表征两种对立的气,而其运动的一升一降体现了周期性和渐变性,但周期性和渐变性主要又用五行来表现了,所以阴阳说和五行说其实表征的是同一变化规律。阴阳说的影响极为巨大,无论是哲学上的阴阳说和对立统一、中国的围棋、中医的阴阳说和辩证论治、易经八卦、数学的二进制和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汉字的对偶词、中国军事战略思想(孙子兵法)、中国武术理论,等等,都充满了其影响。
    不过可悲的是,在大部分中国人编的《计算机文化》书籍里,根本不提中国的阴阳说,西方数学家来布尼兹明明是看到了传教士带回去的中国《易经》才提炼出的二进制数学,非要说在看到前一刻自己就会了,就这么巧!正如学习西方造炮的学者,根本不会了解和归功于道家炼丹一样。

[结论] 元始是阴阳和阴阳气说及正弦变化规律的发明者,也是太极一词的最早运用者。


1   所谓大道者,高而无上,引而仰观,其上无上,莫见其首,所谓大道者,卑而无下,俯而俯察,其下无下,莫见其基。始而无先,莫见其前。终而无尽,莫见其后。大道之中而生天地,天地有高下之仪。天地之中而有阴阳,阴阳有始终之数。一上一下,仰观俯察,可以测其机。一始一终,度数推算,可以得其理。以此推之,大道可知也。

[诗赞]
                 仰观俯察观大道,了无踪影见缥缈;
                 天地阴阳终有数,度数推算测玄奥。

[点注]此段是说明道的可知性和知道的方法。作者运用了仰观、俯察等直观方法来探究大道,同时利用阴阳的可知性来测其机、度其理。就是说,阴阳并非自动升降,而是由于天地运于道的带动这一动因而成,反过来通过测阴阳来知道。

[评论]作者明确指出了其知道的方法,这对我们确证作者的初创性及探讨中华天文起源又提供

90

主题

523

帖子

523

积分

笑傲江湖

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

UID
26670
精华
0
玄币
419
贡献
91
奇币
704
在线时间
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21-1-27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2-18 22:41:58 | 只看该作者
了依据。一般以为仰观和俯察是用以识天文地理的,而在此是用以识大道的,阴阳的识别也是用以推算大道的。由此我们找到了度——360度和360步为一里的度的起源,也找到了数与算的起源动因——探测大道。
    以前我们习惯于儒道分家的观点,在《灵宝经》里,连儒家的影子也没有,而道就是天文轨迹和物质上的含义,其概念非常明确,在《灵宝经》里,对道的论述占最大比例,既说明了《灵宝经》作者对道这一物质的重视,又说明道在整个天地理论的关键地位。更说明了为何道家根源如此的深厚,现在只不过将天文从道剥离开了,从而显示不出道的含义了。
    儒家经典里常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表示对自然的探索,这些词显然源于《灵宝经》,但观察对象大为不同。天文地理是很具体的应用性目的,是技术应用,是道的理论的一部分,这里天地是一个整体。
    大道之中而生天地——表明了物质生成关系;天地之中而有阴阳——表明了阴阳是从属于天地的。   
    附带提一下,现在的混元气理论或历史上的很多道家都不分道和气,将气的无限小看作道;而元始是出于什么动机而既用了气,又用道的概念呢?首先,他(她)们必然是修炼者,先有气的体验,基本上认为天地间很多现象(主要是生物)是气的运行造成的,但是,他(她)们似乎存在一种物必行于道的本原思想,所以把包含阴阳气在内的天地一起作为整体要运行于某种道上;其次,气怎么来的?也要穷究根源;由此,道就区分于气而独立作为研究对象了。理解这一点就能理解道家的来源,否则道的分量就虚了,似乎没有气那么直观而有必要。
    再说一下:气大概是元始从其老师继承下来的,或者易于体验,因而在此几乎不作解释;而道是其创造出来的,而且很玄妙,所以解释得很起劲——是不是有点象自己立靶自己打?!不过后面也赋予了道很多天文背景的内容,这就使得道的天文内容丰富起来了,必不可少了。脱离了天文背景,是不能理解道字的产生原因的。

[结论]        元始是道概念的提出者,天地之道的发现者;
        元始是360度的角度制发明者;


中国文字、天文体系、物质体系和气功的同生同源性

--《灵宝经》的研究初步



[关键词]文字起源 天文考古 物质体系  
[摘要]当今中国各界已有多人对中国文化起源从《易经》、天文、神话史诗、文物化石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但均有碎散支离之感,未能综论中国文明的种种异于其他文明的本质特点,而《灵宝经》[1]的全面认识,为所有的中国文明现象提供了源头依据

《灵宝经》由唐初钟离权从终南山石壁间发现并注成《灵宝毕法》。《灵宝经》由三部分组成,上部《金诰书》,元始所著。中部《玉书录》,元皇所述。下部《真源义》,太上所传。该经以天地为研究对象,直接探索天地运行之道,以及天地的起源,提出了以阴阳气为天地动因的天文体系;建立了完整的道、一气、阴阳气和万物的物质观,相应透露了文字的创造和修真信息。

本文试图证明中国天文体系、物质体系、文字和气功是同生同源的。
[2003年的中重大科技进展之一是:科学家们认为有4%的有形物质,23%的暗物质,和73%的暗能量]。

1.《灵宝经》的首创性

《灵宝经》[1]的所解释问题的源远性、概念含义的本原性和整体性突显了其首创性。

1.1 天地何以长久
“一升一降,运于道,所以天地长久”,表明天地何以长久的问题的最后完全解释。


1.2 天地如何运行于大道
“天地行道,万物生成”,天地是作为一个运行着的、卵形的整体来看待的,道是相当于现代轨迹的含义,还解释了万物生成原因。
“天得乾道而积气以覆于下,地得坤道而托质以载于上”,对地球从冬至到夏至的乾道,和夏至到冬至的坤道,作了分别定义。


1.3 天地之源
“资道生形”则表明物质认识的最伟大的飞跃。彻底解决了天地万物之源的问题。
1.4 大道之源

90

主题

523

帖子

523

积分

笑傲江湖

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

UID
26670
精华
0
玄币
419
贡献
91
奇币
704
在线时间
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21-1-27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1-2-18 22:42:36 | 只看该作者

“希夷玄微,尚未为道,则道亦不知其所以然也”,作者深邃无尽地问起道之源。此只能作为唯一不得不留给后人解答的根本问题 。

《灵宝经》内容具有纯粹面向自然的整体特性,更难得的是,大多深刻体现中华文明特征的词汇,比如太极、乾坤、五行、五帝、时节气侯等,都在本文具有原创性含义。这一切都表明了其初创性,而后人一般只需从一个点上着手研究问题。

2. 《灵宝经》的物质体系

《灵宝经》提出了极其清晰的“道--气(阴阳)--万物”的物质体系,尤其要注意日月是气凝聚而成的观点。
“天地者,大道之形。阴阳者,大道之气”,这是在定义物质关系。
“希夷玄微,尚未为道”,再微小的粒子都不是道, 如果将粒子当作道,那么粒子又行于什么道(物质)之上呢?
“大道本无体,寓于气也,其大无外,无物可容”,大道寓于万物,维系万物,存在而无显现,可见体道之难。  
“大道无形”,创立者面对的是难于常规认识的对象 。
“阴阳者,大道之气”,阴阳是大道的产物,阴阳是气,不仅仅是现代人们所理解的哲学对立意义。场概念与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场,是由实体物质产生的,附属于实体物质而存在。而道是与实体物质无本质区别的、相互可转化的物质 。
“积真阳以成神,而丽乎天者星辰。积真阴以成形,而壮乎地者土石。星辰之大者日月,土石之贵者金玉。阴阳见于有形,上之日月,下之金玉也。”解释了从属关系的物质生成,这是彻底的唯物理论。
以前不少人以为中国的五行说是由五种物质组成元素,这不符合《灵宝经》。


3.《灵宝经》的天文体系

《灵宝经》的天文体系是独特完整的,是以前我国天文考古学家所没有注意到的。
一般在探索中国天文起源的论著[4]里,没有将阴阳和道考虑进去,这样一来中国天文被分为几大块来研究:天地形状说、天地起源说、二十八宿、节气与年历。道家之说甚至未被包含于天文研究内,阴阳既未当作气来看待,也没有与节气联系起来。《灵宝经》的出现,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华文明是由统一的物质和天文的理论源泉所分化来的。
《灵宝经》的天文体系是以天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起源、运行和运行之道,用上达天、下及地的阴阳之气这个生动的物质来解释万物的生成(天地的功用)。节气等名词是度量阴阳之气的关键运行点的,这样就突出了道、天地、阴阳这些一级概念,而象乾坤、日月五行、时辰节气侯、太极、两仪等是二级概念,是用来细分说明一级概念的。“一岁以冬至节为始”,这是我们完整理解《灵宝经》的关键。而且作者正因为把气与日月分开看待,所以就屏蔽了地日的真实关系的再探讨的必要。
由于作者的初创性,也表现出其粗糙性,比如对一年360日这个数字的强化,由于其与12月的倍数关系,用360来当作一种单位进制了,如360步为一里,这应该可确立其为现代360角度制的发明权。
阴阳说起源于元始对地球上最大的气象--日相对于地的周年运动的解释,自然就包含了并体现了现代正弦波的特性(周期性、两极性和渐变性)。正弦波在现代数学中的重要性举世皆知。不过阴阳本身主要表征两种对立的气,而其运动的一升一降体现了周期性和渐变性,但周期性和渐变性主要又用五行来表现了,所以阴阳说和五行说其实表征的是同一周期变化规律。
“太元初判而有太始,太始之中而有太无,太无之中而有太虚,太虚之中而有太空,太空之中而有太质。太质者,天地清浊之质也,其质如卵,而玄黄之色,乃太空之中一物而已。”这是一个完整的天地起源演变说。
“天地之形,其状如卵。六合之内,其圆如毬”这准确解答了天地的形状。
“天地行道,万物生成”天地是作为一个运行着的、卵形的整体来研究的。“东生西没,日行阳道。西生东没,月行阴道。”,这里可以得出,《灵宝经》所研究的道主要是地球运行之道--赤道,日运行之道为阳道。“一气初判,大道有形而列二仪。二仪定位,大道有名而分五帝。”从含义来讲,五帝就是28宿和中央北极。
“日月之状,方圆八百四十里。四尺为一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凡八刻二十分为一时,十二时为一日。一月三十日,共三百六十时,计三千刻,一十八万分也。”详细定义了“里”、“刻”、“分”等字,这表现了首创性,这里三百六十时又人为契合360。
“且一岁者,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侯,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十辰。十二辰为一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三气为一节,二节为一时,四时为一岁。”定义了我们现代还在使用的节、气等概念,不过现在节气合成一词,而起初节、气独立有别。


4.《灵宝经》的文字体系

《玉书录》:“资道生形,因形立名,名之大者天地也。
“因形立名”是异常重要的汉字创造原则,是《灵宝经》四百来名创立的根本原则,此原则

90

主题

523

帖子

523

积分

笑傲江湖

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

UID
26670
精华
0
玄币
419
贡献
91
奇币
704
在线时间
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21-1-27
5#
 楼主| 发表于 2021-2-18 22:43:11 | 只看该作者

比“比物取象”更简练直接,是中国象形字的最初创造原则。更重要的是,是作者认识的知识的深刻性而引导他们创造文字来记录这些知识,这是自然而然的,假如只是简单的生活知识,不可能有创造如此复杂的文字来记录的动力,即使记录下来,也没有人来保存下来。
《灵宝经》四百来名的特点是几乎完全面向自然,应该说,这些名正是因为是主要的研究对象,才有必要创造。所以这些名(字)成为中华文明的根基,与天地共长久地生存下来了。可以想象,如此面向自然的客观唯物的文字,受到其传承者的尊重和继承,是必然的,是一定有永存的生命力的。本人这是把中国文字的起源归因于元始,基本汉字是为记录高度完整的天地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有明晰起源、起因、知识和文字同步的、有确凿作者的,是中国以前没有过的观点。

5.《灵宝经》的气功基础

“道源既判,降本流末。悟其真者,因真修真,内真而外真自应矣。识其妙者,因妙造妙,内妙而外妙自应矣。......天地之间,万物之内,最贵惟人。”是从物质产生的顺序上解释修炼的理论根据,也突出识别了人在自然的地位。
“以一心观万物,万物不谓之有余。以万物扰一气,一气不谓之不足。一气归一心,心不可为物之所夺,一心运一气,气不可为法之所役。心源清彻,一照万破,亦不知有物也。气战刚强,万感一息,亦不知有法也。”是描述作者的修炼状态。那时用的心字,没有用神字表达意识,需要区别。“一心运一气”是符合现代气功理论[5]的,是很高的意识运行规律认识。
“一升一降,运于道,所以天地长久”,表明天地何以长久的问题的最后完全解释。更隐含了作者探索的根本原因:人如何同天地共长久--也须按道的规律修练。
以上引述证明,气功修炼是《灵宝经》作者创作实践基础和认识工具。


6.《灵宝经》的正确性


“天地之形,其状如卵”,正确认识了地球形状。
“既有形名,难逃度数”,度出“十二辰为一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三气为一节,二节为一时,四时为一岁”,节气概念至今也在指导中国农业生产。而且度数的需要开创了十进制数学。
“东西南北中,道之列而有位”,天文学证实天体运动,是都有“中”轴的、旋转“列而有位”的星体星系运转运动。就是说五方位的强调也就是对太阳系以及银河系星体运行共面性的认识。太阳系、银河系的很多规律都体现在位的含义里了。
“希夷玄微,尚未为道”,再微小的粒子都不是道, 如果将粒子当作道,那么粒子又行于什么道(物质)之上呢?
“大道本无体,寓于气也,其大无外,无物可容”,大道寓于万物,在原子论归于万物自身本有的“万有引力”,从而否认无形的道,肯定原子之外是真空。但真空又能传递万有力,原子有感知它物、预知距离、计算力、调整力、发射力、记忆力(惯性)的约束自己运动的智慧与能力的万能,其结果是超出原子所能承受的。运动的无形的道的对有形物的实时融合与推动作用才是一切运动产生的唯一物质解释。
“盖金玉之质,虽产于积阴之形,而中抱真阳之气,又感积阳成神之日月真阳之下射,而宝凝矣”,该句描述了有形物质的普遍特征: 万物负阴而抱阳[6],是以中心高能阳气为主周围为阴的场形式存在的,现代原子结构论与之类似。
“一心运一气”,心,即意识,这句是描述意与气的相互作用,对意识完全物质的认识将由现代人通过气功彻底实践,在螺旋轨道上回归证实。


7.《灵宝经》时代推证

7.1 《气功与科学》[3]刊登山东刘宪贵所习天宗气功为元始真传。

7.2 《道德经 》不仅阐扬的道德与《灵宝经》有极大共通之处,而且确认了太上的存在: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这句话极其明确地说明,文明缔造者是如何被后人遗忘直到畏侮的。

7.3 四千六百年前的黄帝时代,有《黄帝内经》[2]传世,下证之:
《内经.素问》“卫气行第七十六”中的“房卯为纬,虚张为经”,这是当时天象记录,以现代天文确凿的岁差推证必为四千多年前的二十八宿位置,反过来,从《黄帝内经》的远古性,再回溯《灵宝经》的更远古性,也就很合乎道理了。

7.4 “人民受之而为英杰,鸟兽得之而生奇异。”,将人民与鸟兽并列,说明当时人民少而鸟兽众的原始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应该把《灵宝经》的开创与28宿的初创时代等同起来,这要通过天文推算来确定。

90

主题

523

帖子

523

积分

笑傲江湖

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

UID
26670
精华
0
玄币
419
贡献
91
奇币
704
在线时间
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21-1-27
6#
 楼主| 发表于 2021-2-18 22:43:47 | 只看该作者
8.《灵宝经》的思想深刻性

探索《灵宝经》研究问题的思想,是我们全面理解中国文明的精要,为此,本人提取了其中的三个最重要的思想,称为元始循道三思想。该思想是始终贯穿、指引中华文明进展的。

8.1 无限溯源的思想
元始无限溯源地叹曰:“希夷玄微,尚未为道,则道亦不知其 所以然也?”。

这就是元始无限溯源的思想。
无限溯源是包含物质转化和物质不灭的思想的,是包含和超过物理学物质不灭定律的思想。暂时终止于某一有限时间或量度的物质认识,都不符合无限溯源思想的。

8.2 物行有道的思想
道的思想直接源于有形之道,早于无形之道的认识之前而有、推广运用于天地运行之道的探索的指导思想。执着的天地行必有道的思想是认识道的唯一正确指导思想。
物行有道的思想是彻底的、任何大小形体物质都必遵从的物质作用反作用思想,是整体的、全面的、运动的物质认识思想。
这一思想引导了中国文化以“道”为主的思想文化特点。
原子论的原子需要力和场,或者干脆让毫无物质的时空弯曲左右原子。这不也是物行有道的思想的表现吗?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对等定律是物行有道的思想的表现之一。

8.3 物有生化的思想

物质有源则必有生,有生则必有化。
《灵宝经》广泛用“生”的思想联系各层次物质:大道、一气,阴阳之气,形(包括神与质)和光。
“资道生形”解释了有形物质是由道转变过来的。
“万物生成,虽在阴阳,而造化亦资于日月”表明万物还可以造可以化。
以上三种思想在《灵宝经》中起主导作用。

1

主题

15

帖子

15

积分

初入江湖

Rank: 6Rank: 6

UID
27793
精华
0
玄币
0
贡献
1
奇币
17
在线时间
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22-4-7
7#
发表于 2022-4-11 21:54:1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这都是您从书上看的吗?怎么突然就不露面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玄奇阁 ( 苏ICP备15716833号-2  

GMT+8, 2024-4-26 03:53 , Processed in 0.126472 second(s), 3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