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奇阁
登陆 / 注册 搜索

USERCENTER

SEARCHSITE

搜索

查看: 59154|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道教 第三章 医药

[复制链接]

86

主题

497

帖子

523

积分

笑傲江湖

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

UID
26670
精华
0
玄币
419
贡献
91
奇币
704
在线时间
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21-1-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19:41: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三章 医药、服食和养生
    医药学和养生学是中国道学重要的分支学科,又是道教仙术的重要内容。道教医药学大约分三个层次,内部核心层次是汤药及保健药品、针灸等,和现代的中医学范围相当;中间层次是气功、导引术等健身治病方法,相当于上文中的健身术;外围层次是符箓、咒语、药签及祝由、祭祀、驱鬼、盟誓等法术,这些法术在本书中略而不论,读者要了解道教中的斋醮、科仪、戒律、符箓、法术等内容可以参看专门的道教书籍。盖中国医药学源于先民治病的巫术,先民的原始宗教以为疾病是鬼神对人的谴告和惩罚,巫是鬼神和人之间交通的媒介,故巫可以用祭神驱鬼的方术疗病去疾。在中国医学史上最初巫医不分,其中祭祀神灵之法是祈求保佑之术,近世民间尚盛行不衰,如泰山碧霞元君祠每年接待的农村许愿、还愿的香客大多为求医治病而来。另一类针砭药石之术实际上源于巫的驱鬼之术,近世以符箓、神水等施术治病的道士当是这种巫术文化的遗存。养生学从广义上说几乎可以把道教的方术全包罗进去。在这里,我们采用现代医学和养生学的学科范围来界定道教方术的性质,仅从狭义的角度来论述医药、服食和养生的内容。
    第一节  道教医药学
    道教医药学继承了古代巫医治病的传统,它可分为医学和药学两部分。在中国医学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由巫医阶段进化为方士医学阶段,当时名医扁鹊将信巫不信医作为六不治之一,说明当时巫医已经分家,世俗的中医学已不把祝由、祭祀、符水等精神疗法当作真正的医学看待,而道教医学则仍然保留了这些内容。《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云: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说明世俗的中医学承认移精祝由为巫医治病的主要方法,方士医家已不用,道教医学却仍保存了祝由科的传统。然而就世俗的古代方士医学而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便记有汤液、醴酒、石、挢引、案扤、毒熨、割皮解肌、湔浣肠胃、炼精易形等内外科治疗方法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等诊断方法,自夏商周三代而至秦汉,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之分,有针灸、推拿、切割、汤药之别。王孟英《归砚录》云:考古治疾,无分内外,刀、针、砭、刺、蒸、灸、熨、洗诸法并用,不专主于汤液一端。
   古代中医学以针砭、熨灸、食疗、导引、按摩、行气、汤药等并重,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精神病科俱全,道教医学恰恰继承了这个传统,加之以古代祝由科所传的精神疗法,都保存在道教医药学文献里。例如在《太平经》中就有以乐却灾法草木方诀生物方诀灸刺诀神祝文诀斋戒思神救死诀冤流灾求奇方诀知盛衰还年寿法方药厌固相治诀盛身却灾法等,将人的疾病同社会环境、心理环境、道德伦理、宗教信仰、自然界日月星辰的变化联系起来考虑,体现了道教医药学的特色。我国早期药书《神农本草经》,是体现仙道思想的药学著作,其中收入药365味,以合周天365日,药分三品,上品药声称有延年登仙之效。葛洪说: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抱朴子内篇·杂应》)葛洪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86

主题

497

帖子

523

积分

笑傲江湖

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

UID
26670
精华
0
玄币
419
贡献
91
奇币
704
在线时间
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21-1-27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19:44:11 | 只看该作者
本身就是个医学家,其他如皇甫谧、陶弘景、孙思邈、杨上善等人,皆是道教医药学家。唐代著名高道孙思邈(541~682)被后世尊称药王,享寿一百四十二岁,精通方药、针灸、导引、气法、房中诸医药养生之术。他著的《摄生论》、《保生铭》、《摄养枕中方》、《存神炼气铭》、《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在医药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道学是中国医药学的理论基础,自古有“十道九医”之论。道家称“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良医既可医身,又可医国,这反映了道学文化“身国同构”的特征。我们前已说明,道教医药学大致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其核心部分是仙药、本草、医方、针灸等,大致范围相当于世俗的中医学和中药学。二者的区别仅在于道教医药学多以延年益寿、还春驻颜的疗效为追求目标,其中有不少抗衰老方剂,甚至还有声称久服可以返老还童、长生成仙的“仙药”秘方,这同道教的教旨是吻合的。另外,道教药学以金石药、诸芝、滋补药为上品,这自然又和道士烧炼外丹黄白术的传统有关。道教医药学的中间层部分是导引、按摩、气法、辟谷、房中、存思、饮食疗养及起居禁忌等,这是靠自我摄养和调谐精、气、神来防病抗病的技术。道教医药学的外层部分是符水、药签、祝由、祭祀、斋醮等调整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的治疗方法,具有强烈的宗教特征。



   由于道教医药学的中间层次(气法、导引等)已有专章探讨,斋醮、祝由、药签、符水、法术等本书存而不论,这里只重点研究其核心部分即仙药、本草、医方、针灸等。道教医学是一种社会医学,重视调节人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因素,这是它的特征之一。它的另一特征是带有宗教性和人神交通的巫术倾向,例如其利用祭祀、符咒和药签治病就是证明。再就是道教医学以道教哲学的天人感应原理和阴阳五行学说作理论支柱,提出有道教特色的病因论。例如《太平经》中便以天地之气来解释病因,认为头疼是天气不悦,足疾是地气不悦,五内病是五行气相战,四肢病是四时气不和等。道教医学认为人体以气为本,治病就须调气,养气便能健身。《抱朴子内篇·地真》云:“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也。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养其气所以全其身。”道教医学的身国同构之说,乃《黄帝内经》中的思想方法,也是道家和道教哲学的思想特色。道家之学,虽多言治身炼养之事,实则与治国用兵、自然物理、经世权谋之理相通,是参赞天地之化育的大学问,中国医学辨证施治之术是道家思想的应用,因之后世有“上医医国”,“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之说。道教医学还将宗教神学引入医学,将身体各器官部位都配备身神来管理,从而把存神作为道教医学的治疗方法。《黄庭经》不仅设置了各脏腑器官之神,各有姓字服色(汉代以来以姓字论门第,以服色别贵贱),并且还以三尸神作为害人身制造疾病的祸根,故道教修炼把除三尸作为目标之一。《太平经》云:

    真人问曰:“凡人何故数有病乎?”
    神人答曰:“故肝神去,出游不时还,目无明也;心神去不在,其唇青白也;肺神去不在,其鼻不通也;肾神去不在,其耳聋也;脾神去不在,令人口不知甘也;头神去不在,令人眴冥也;腹神去不在,令人腹中央甚不调,无所能化也;四肢神去,令人不能自移也。夫精神,其性常居空闲之处,不居污浊之处也。欲思还神,皆当斋戒,悬像香室中,百病消亡。”
    《黄庭经》设置的三部、八景、二十四真的身神体系和《太平经》的身神治理说,为道教存思通神、悬像还神、静思斋戒等治病方法提供了根据。道教医学还有一些特征,那就是它重养生、重预防、将医药同人的饮食起居结合起来。《抱朴子内篇·地真》云:“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之于既逝之后。”以上都体现了道教医学区别于世俗医学的特色。

    道教药学的特征,可从《抱朴子内篇·仙药》中看出,葛洪说:“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次则诸芝,次则五玉,次则云母,次则明珠,次则雄黄,次则太乙禹余粮,次则石中黄子,次则石桂,次则石英,次则石脑,次则石硫黄,次则石饴,次则曾青,次则松柏脂、茯苓、地黄、麦门冬、木巨胜、重楼、黄连、石韦、楮实。”另外,《仙药》篇还介绍了枸杞、天门冬、术、黄精、真珠、桂、胡麻、柠木实、甘菊、松实、五味子、远志、菖蒲、五芝(石芝、木芝、草芝、肉芝、菌芝)等,皆有却病延年、返老还童之效。这些道教药学认为有神奇作用的药品可分三类:一为金石类矿物药,乃外丹术的原料,故为道教所重。二为五芝,乃世间罕见的动植物和矿物、菌类,为珍奇之物,道士自然认为会有珍奇的药效。三为有滋补作用的草木药,取其补气血、健脑强体、补肾壮阳等药效。葛洪说:“《神农四经》曰,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羽毛,行厨立至。又曰,五芝及饵丹砂、玉札、曾青、雄黄、雌黄、云母、太乙禹余粮,各可单服之,皆令人飞行长生。又曰,中药养性,下药除病,能令毒虫不加,猛兽不犯,恶气不行,众妖并辟。”(《抱朴子内篇·仙药》)可见在道教药学中,将世俗中药学用以治病的药称作“下药”,而把延年益寿药称作“上药”,并和外丹黄白术相衔接。道教医药学笼罩在道教神学的气氛之下,将健身却病作为服丹成仙的准备,正如葛洪所说:“先服草木以救亏损,后服金丹以定无穷,长生之理尽于此矣。”(《抱朴子内篇·极言》)

86

主题

497

帖子

523

积分

笑傲江湖

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

UID
26670
精华
0
玄币
419
贡献
91
奇币
704
在线时间
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21-1-27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19:46:16 | 只看该作者
    由于道教神学对医药学发展的束缚,道教医药学基本上停留在经方医药学的阶段。唐代之后,世俗的中医学脱开经方医药学的旧轨,和道教医药学分家,涌现出刘完素、张从政、李杲、朱震亨等著名医学家,将中医学发展到高峰。道教医药学却仍然发扬自己追求延年益寿的特点,提炼出大批健身、养生、延年、驻颜、美容、防老的医药方剂,丰富了祖国的医药学宝库。特别是唐代以后道教中内丹学取代外丹学成为修仙方术的主流,道教医药学逐渐减弱外丹黄白术的影响而发展出许多配合内丹、气法修炼的药方。内丹学无论清净丹法或男女栽接法,皆从调节人的性功能入手,以补精炼精筑基。因此道教医药学特别注意中医学中关于肾脏的研究。医家以肾为先天之本,五行属水,色黑,藏精舍志,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其窍在耳,为作强之官,出技能精巧。两肾中间一窍为命门,内藏先天无形之真水真火、真阴真阳,内丹之命功修炼皆须由此入手。补肾之药多以六味地黄汤(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肉、茯苓、泽泻、牡丹皮)加味而成,盖熟地可滋肾,泽泻去肾中邪,山药补脾,茯苓去脾土之湿热,以防克肾水,山茱萸敛火润肝,丹皮补心去火,使心肾相交,立方极合辨证施治之道。另有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以补气,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以补血,作为滋补虚损方剂的基础。其他如枸杞子、肉苁蓉、石菖蒲、淫羊藿、黄芪、何首乌等滋补药,亦随方加减。至今道书中保存有许多延寿、驻颜、抗衰老的方剂,其真实疗效如何,值得进一步研究。



服饵、美容和食疗作者:胡孚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二节 服饵、美容和食疗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传说西方昆仑山和海上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乃仙人所居,上有吃了令人不死的奇药,于是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及秦始皇,皆曾派人求取不死之药。燕齐一带的方仙道,亦专以服食却老方为秘传的神仙方术,祖述仙人羡门高、安期生之属。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时,方士李少君以谷道、祠灶、却老方见武帝云:“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服饵派先是寻找仙药,后是自己按医方配药。其术流传到唐代,方药甚多,其大要在于补脑髓,健脾胃,滋养肾阴和肾阳,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作为修道的基础功夫。从服饵药品的种类看,唐代以前仍以金石药为上品,包括丹砂、金玉、钟乳石、云母等,而后逐渐重视草木药和动物药,包括药草、灵芝、菌类、树脂、鹿角及某些动物的器官。唐代之后,服饵方多和内丹术相配合,制成膏、丹、丸、散、汤液等药剂,有却病健身之效。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云:“凡人春服小续命汤五剂,及诸补散各一剂;夏天热,则服肾沥汤三剂;秋服黄芪等丸一两剂;冬服药酒两三剂;立春日则止。此法终身常尔,则百病不生矣。俗人见浅,但知钩吻之杀人,不信黄精之益寿;但识五谷之疗饥,不知百药之济命;但解施泻以生育,不能秘固以顺养。故有服饵方焉。”又说:“故服饵大法,必先去三虫。三虫既去,次服草药,好得药力;次服木药,好得力讫;次服食药。依此次第,乃得遂其药性,庶事安稳,可以延龄矣。”
    道书中四季服食药方甚多,据《四气摄生图》:春三月以茯苓、菖蒲、栝蒌、山茱萸、菟丝子、牛膝、细辛、续断、巴戟天、防风、山药、天雄、蛇床子、柏子仁、远志、石斛、杜仲、苁蓉共一十八味,炼蜜为丸,可治男子五劳七伤之症,补心肾,和气血,强身健体。夏三月服补肾茯苓丸,亦治男子虚损之疾。其方以茯苓、杜仲、附子、山茱萸、牡丹皮、泽泻、桂、山药、干地黄、细辛、石斛、苁蓉、生姜共一十三味为蜜丸,禁房事及冷猪、鱼肉。秋三月以茯苓、防风、白术、细辛、山药、泽泻、附子、紫菀、独活、芍药、丹参、苦参、桂心、干姜、牛膝、山茱萸、黄芪共一十七味为蜜丸,亦可补肾治五脏虚寒之疾。冬三月以茯苓、山药、肉桂、山茱萸、巴戟、干姜、白术、牛膝、菟丝子、细辛、防风、泽泻、柏子仁、牡丹皮、附子共一十五味炼蜜为丸,可治男子五劳七伤等虚损之症。以上方剂实际上皆为六味地黄丸加味而成。

    道书中所载去三虫方,并非皆指道教中的三尸虫,其中多有驱杀体内寄生虫的药方。如《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以漆、芜菁子、大黄、酒“以微火合煎为丸,先食服如梧桐子三丸,十日浊血下出鼻中,三十日虫皆烂下。”另有服食槐子去三虫方,以及服食茯苓膏方、黄精膏方、松脂方、胡麻方等。其中茯苓膏以茯苓、松脂、松子仁、柏子仁制成,显然有健脑滋补之效。道书中所述服饵方虽多有效,但亦须经医生辨证用药,不可妄服。据王秉衡《重庆堂随笔》云:“神仙服饵见于杂书者不一,或亦偶遇其人,然不得其法则反能为害。”“尝见一人服松脂十余年,肌肤充悦,精神强固,自以为得力。久而觉腹中小不适,又久而病燥结,润以麻仁之类不应,攻以硝、黄之类,所遗者细仅一线,乃悟松脂粘附于肠中,积渐凝结,愈厚则其窍愈窄,故束而至是也。无药可医,竟困顿至死。又见一服硫黄者,肤裂如磔,置冰上痛稍减。”《洗冤录》云:“有人昵一婢而脱者,敛时启所盖被,异香四发,或以为登仙,实因服房药多麝脐通透之品故耳。”又云:“盖世间无一非生人之具,则无一非杀人之符。偶一相犯,即凝为毒,非特砒、鸩为然,而参、附为尤甚。人第沉溺于补之一字,尽为迷惑,莫之或悟,反云服以参、附,亦不奏功,竟以委之天数,抑何愚之至,而天数之冤,何日得而洗哉!”事实证明,人参、附子等滋补药品,服用不对症,照样误伤人命。道书中所载之大量服饵方,是古人以生命的代价换来的,具有宝贵的医疗价值。我们要用现代的科学仪器去检验它,发掘它,使它们重新为现代人造福。

86

主题

497

帖子

523

积分

笑傲江湖

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

UID
26670
精华
0
玄币
419
贡献
91
奇币
704
在线时间
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21-1-27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19:47:07 | 只看该作者
    道教修炼方术以返老还童为目标,故鹤发童颜乃至青春常驻自然成了仙人的风貌。于是修道者研习驻颜药方和美容术,以使自己更接近仙人的外表。中国传统的医药学早就注意驻颜、美容药方,如马王堆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除疣灭瘢的方剂,《神农本草经》亦称白芷可以“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白僵蚕“灭黑,令人面色好”。道教医药学家葛洪和孙思邈对驻颜、美容都有研究。《肘后备急方》中即有“治面疱、发秃、身臭、心昏、鄙丑方”,其中包括治痤疮、去黑斑、染发、疗狐臭、去皱、嫩面、香体、熏衣、令皮肤光润如脂等疗法。《千金翼方》云:“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说明唐代化妆、美容之术已普及士族社会,头膏、面脂、澡豆、衣香等化妆品、美容药已广泛应用。《千金要方》辟有“面药”一节,收入美容药剂八十余方。王建《宫词》云:“月冷天寒近腊时,玉街金瓦雪漓漓。浴堂门外抄名人,公主家人谢面脂。”杜甫《腊日》诗亦云:“纵酒欲谋良夜饮,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说明美容药在皇室宫廷中大量制造,并在腊日赏赐给臣下。唐、宋、明三朝道教进入宫廷,皇帝亦研习神仙方术和服食仙药以求驻颜却老。

    道教驻颜方药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打老儿丸”,这个药方来自《西河少女传》这一有趣的神仙故事。据葛洪《神仙传》说汉时西河少女以杖笞一白发老翁,路人以为不平上前责问,少女却自称已至百龄,并说此翁乃是她的儿子,年至七十因不肯服家传秘药致老。此药亦名“神仙训老丸”,由山药、牛膝、远志、山萸肉、楮实、白茯苓、五味子、巴戟、石菖蒲、肉苁蓉、杜仲、舶茴香、续断、枸杞子、熟地黄共十五味药炼蜜为丸。“打老儿丸”滋肾补脾,交通心肾,资生气血,使邪火不生,肾水充盈,自然驻颜难老。此方去掉一味续断又名“还少丹”,《仁斋直指方》有载。
    《千金要方》以猪胰、猪蹄、豆面、冬瓜仁、细辛、白术、土瓜根、白芷、防风、皂荚、白蔹、商陆制“千金洗面药”,又用作澡豆,可以作为美容药的代表。还有以桃花、杏仁、牛乳、鸡蛋清、丹砂、轻粉、玉屑、珍珠、麋角之类药物配方涂面,可令面白嫩如玉。另有土瓜根(即黄瓜根鲜汁)、黄柏皮、大枣研细为膏,洗面却老去皱,令人颜如少女。用胡麻叶、大麻子、猪胆汁洗发可使头发光泽。《千金要方》中记载服食桃花(阴干为末)可细腰身。其他减肥方还有服荷叶灰、冬瓜及饮茶等。
    《周礼?天官》将食医作为古代四医之一,这种药食同源的历史给中国医学奠定了注重食疗的传统。道教服食派将食疗作为修道养生的方术之一,在道书中记载了大量药酒、药茶、道菜、药膳及用蔬菜、水果、调料、鱼肉、禽蛋、粮食等食品治疗疾病的方法。其实《黄帝内经素问》中早有以五味、五谷、五畜、五果、五菜治病之说及当食品性质与药性矛盾时,应遵守“食忌”之事。《汉书?艺文志》载有《神农食禁》七卷,而后有《金匮要略》的食法、王叔和的《食论》,《隋书?经籍志》收集食疗著作四十余种,其中有《太官食经》、《崔氏食经》、《膳馐养疗》、刘休《食方》、马琬《食经》等。孙思邈的弟子孟诜(621~713)撰有《补养方》,后经张鼎增补为《食疗本草》,把饮食疗法推进一步,是我国食品营养学和治疗学的专著。此后食疗学续有发展,南唐陈士良又著有《食性本草》十卷。明代还有《救荒本草》一书问世,是专门记述野生植物的食用价值的。孙思邈撰《备急千金要方》中有“食治篇”一卷,他在这篇的绪论中说:“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若能用食平 ,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

   食疗学的基本思想,是将各类食品按中医理论的药性学说分类,与人体腑脏的疾病相对应,从而提出治疗方案。孙思邈的“食治篇”就是道家营养疗法的专篇。他总结出肝病喜酸,宜食犬肉、麻、李、韭等;肾病喜咸,宜食豕肉、大豆、粟、藿等;脾病喜甘,宜食牛肉、稗米、枣、葵等;心病喜苦,宜食羊肉、麦、杏、薤等;肺病宜食辛,可用鸡肉、黄黍、桃、葱等。另外,以羊肝、牛肝等治“雀目”(夜盲症);以海藻、昆布、鹿靥、羊靥(靥即甲状腺)治“瘿”(甲状腺肿);以谷皮煎粥治疗脚气病等,皆是以食品治疗维生素等营养缺乏症的例子。其他如生姜、辣椒、大蒜、酒等,多为辛热之物,可通阳健胃,治胃腹寒症,但多食则生痰动火,损害目力,故目疾、温病、皮肤病多忌食。而西瓜等瓜果、蔬菜,性多寒凉,有清热、解暑、生津之功,故可治中暑、发烧、咽疼、大便燥结等病,但多食生冷,易损脾胃,故体虚、吐泻之症慎忌。猪头肉、公鸡肉、南瓜、芥菜等,为动风助火之品,易诱发旧病,故称作“发物”。食盐味咸,入肾经,为除热润下之品。食醋味酸,性收敛,可散瘀解毒,下气消食。雪梨味甘性寒,可润肺凉心,消痰降火。香蕉味甘性寒,有润肺肠、通血脉、填精髓之效。萝卜能消胀顺气;芹菜可健神止嗽。赤小豆可消肿解毒、清热止泻;红薯可补虚强肾,健脾强身。《隋书?经籍志》载有《神仙服食经》、《杂仙饵方》、《服食诸杂方》、《老子禁食经》、《四时御食经》、《食馔次第法》(梁有《黄帝杂饮食忌》)及多种《食经》,说明食疗著作自古多入道书,为道教医药学所采用。隋代还有谢讽作《淮南玉食经》,其中有发明豆腐的记载。
    此外,道教服食派还用药草作酒,称为仙酒,《太上灵宝五符序》载有多种神仙酒方。如地黄酒、术酒、胡麻酒、松脂酒、天门冬酒、五加皮酒、枸杞酒等,皆有滋补疗疾之功。如松脂酒方:以秫米、小麦曲酿之,取白松脂、天门冬、茯苓纳酒酿之,泥封三十日,即成。以药草配方作饮料,亦有健身之效。另有将药草和肉菜烹饪,成道菜、药膳,不但美食,亦可疗病健身。例如以冬虫夏草煲鸭肉,力可代参汤,为滋补性药膳。以动物肝脏配食可明目,一些兽肉及其阴茎食之可壮阳,骨髓、核桃肉等食之可健脑,鱼骨、牛骨等煲汤可壮腰补钙等,皆可烹饪为药膳。《食宪鸿秘》和《老老恒言》还载有大量药粥做法,其中如胡麻粥、莲子粥、羊肉粥、芡实粥、薏苡粥、山药粥等,皆有补益之功。总之,道教文化中这些营养学的宝藏,凝聚着神仙家数千年服食摄生的经验,值得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86

主题

497

帖子

523

积分

笑傲江湖

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

UID
26670
精华
0
玄币
419
贡献
91
奇币
704
在线时间
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21-1-27
5#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19:48:53 | 只看该作者
    最后,再谈一下道医和仙方。“哲学”一词,乃日本学者所译,近世胡适、冯友兰等著中国哲学史,乃是以西人的哲学观念格义中国传统文化,于是将中国哲人的思想活剥肢解,削足适履,将中国哲学搞得精华尽失。其实中国的哲学本质上是“道学”,因之将“Philosophy”对译为“道学”更为确切。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命运亦复如是,近百年来被“中医科学化”的利斧将真正的中国医学阉割殆尽,丧失了中医之魂,成了西医化的中医。其实中医的真实灵魂也是“道医”,中医就是“道医学”,道教医药学是中医的母体。扁鹊和华陀没有读过什么“医科大学”,更没得过博士学位,他们皆是因修道而成大医。道医本质上是道家术数学在人体医疗养生领域的应用,因之南京名医邹伟俊大夫称中医为驺衍之学。我在26年的内丹学调研活动中,收集到四百余个仙方,包括养生、却老、避瘟、驻颜、补气、壮阳及治疗各类恶疾奇症的仙方和丹药,希望机缘到时将其开发出来,使这份无形的宝贵遗产为国人服务。

衣食起居和摄生作者:胡孚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三节  衣食起居和摄生
    丹家之目的并非为延年,而是为了得道成仙。道之原意为道路,是通达无碍之义,故能“道通为一”、“道通为虚”、“天人交通”、“上下交通”、“内外交通”、“虚实交通”,能交通即得道也。孔子行年五十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王重阳和李涵虚皆年不过六十,然皆是得道的仙人,故彭祖不为老,颜回不为夭,关键看其是否得道而已。丹家之延年术,重在摄生,人而能摄生,即能活到112岁。丹道是“龙肉”,摄生是“猪肉”,人欲长生吃不到龙肉不妨以猪肉果腹,先求长寿也好。这就是说,长寿之人并不一定真正修习了丹道,但却必然是懂得摄生。
    东汉以来,黄老之术和养生术融合为一,故后世养生学之书多入于道家和道教。据《养生延命录》卷上第九,张湛《养生集》叙曰:“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过此已往,义可略焉。”以上十项,便是道教养生学的梗概。养生学的要害,在于不伤不损。葛洪说:“养生以不伤为本,此要言也。”“禁忌之急,在不伤不损而已。”(《抱朴子内篇?微旨》)其基本方法,则要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段活,汇集了古代养生理论的精华,可以作为养生学的大纲。得养生之理,便是得道;与道相合,就是养生的根本原则。后世养生学著作甚多,明高濂《遵生八笺》,清曹庭栋《老老恒言》等书搜罗进不少衣食起居的养生法,其基本思想仍然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持满葆真,谨避风邪,精神内守,恬淡虚无,志闲少欲,乐天从俗,形劳不倦,心安不惧,生道合一这些内容。现综合诸家养生学著作的内容,举其大要,分而述之。


   养生精要,首在慎动知戒。戒就是养生禁忌,其要害在于不伤不损。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极言》中列举了许多伤身损寿之事,认为这类事初不易觉,但积累日久,便要伤生。其中包括: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及久;卧不至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不欲甚劳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车走马;不欲极目远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不欲数数沐浴;冬不欲极温;夏不欲极凉;不露卧星下;不眠中见肩;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五味入口,不欲偏多等。这些衣、食、住、行的禁忌,关键在于慎动。《易》曰:“吉凶悔吝生乎动。”人的生命在于运动,但合乎自然规律的运动便长寿,悖逆医学、养生学的经验,违背人体的客观条件而妄动则凶。总起来说,衣要随天气寒暖及时更换,大汗湿衣不可久着。饮食要先吃暖物,后吃冷物,朝不可空腹,夜不可醉饱。且饮食不宜过饥过饱,不要偏嗜五味,不多食肥腻,更不可速食急饮,狼吞虎咽。食后不可即读书作文,不可饱食即睡。要摩腹步行,以助消化。居处要避风,大汗后不能冷水洗头,冷风吹头,入睡后更戒冷风袭体。睡宜护肩暖腹,不可裸体冒寒湿之气。居处宜土厚水深,阴阳适中,防止地

86

主题

497

帖子

523

积分

笑傲江湖

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

UID
26670
精华
0
玄币
419
贡献
91
奇币
704
在线时间
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21-1-27
6#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19:50:10 | 只看该作者
气卑湿,闭塞阴暗等。因之有“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难,晨起戒嗔怒,少餐申后饭”之说,确为养生家经验之谈。
    养生之要,又在于守中知节。知节就要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凡事不可超过限度。守中则是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云:“夫安乐之道,在乎保养;保养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欤!盖不适其性而强。故养生者既无过耗之弊,又能保守真元,何患乎外邪所中也。”又说:“善摄生者薄滋味,省思虑,节嗜欲,戒喜怒,惜元气,简言语,轻得失,破忧沮,除妄想,远好恶,收视听,勒内固,不劳神,不劳形,形神既安,病患何由而致也。故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也特别强调凡事超过限度则伤身。他列举有: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力所不胜,而强举之;悲哀憔悴;喜乐过差;汲汲所欲;久谈言笑;寝息失时;挽弓引弩;沉醉呕吐;饮食即卧;跳走喘乏;欢呼哭泣;阴阳不交等。医学家认为久视伤血,久行伤筋,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视、卧、坐、立、行,谓之五劳。喜、怒、忧、思、悲、惊、恐,谓之七情。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悲伤神,惊伤气。七情动而伤人,谓之七伤。五劳七伤之病,皆由不知节制,失中过度而来。明代万全《养生四要》云:“视过损明,语过损气,思过损神,欲过损精,谓之四损。人有耳目口鼻之欲,行住坐卧之劳,虽有所伤,犹可治也。惟五志之发,其烈如火;七情之发,无能解于其怀。此神思之病,非自己乐天知命者成败利钝置之度外,不可治也。”因而守中之要,重在七情;知节之要,寡欲为先。《颜氏家训》云:“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是真能节制七情者。

   抱朴子《养生论》云:“所以保和全真者,乃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事、少机。夫多思则神散,多念则心劳,多笑则腑脏上翻,多言则气海虚脱,多喜则膀胱容风,多怒则腠理奔血,多乐则心神邪荡,多愁则头鬓焦枯,多好则志气倾溢,多恶则精气奔腾,多事则筋脉干急,多机则智虑沉迷。”“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勿至饥。冬朝勿空心,夏夜无饱食。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寡欲之重者,在于节欲,节烟,节酒。食色乃欲之大者,纵欲取乐,必然成灾。褚人获《坚瓠三集》载有《多少箴》,其词云:“少饮酒,多啜粥;多茹菜,少食肉;少开口,多闭目;多梳头,少洗浴;少群居,多独宿;多收书,少积玉;少取名,多忍辱;多行善,少干禄。便宜勿再往,好事不如没。”梁章钜《退庵随笔》引《千金方》云:“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快了。”这些都是寡欲知节的养生格言。
    养生之要,还在于调养法时。人体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它的内在节律是和整个宇宙的节律相互协调的。善养生者,必须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不至失调,并使人体节律适应日月运转的自然节律。《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因而对人体的调养,也要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日月运行时间规律进行。春时木旺阳气升,又乍寒乍暖易引动宿疾。故当春之时,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放意远眺,以畅生气。饮食之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可食麦与羊,用升阳宣散之药以却病。勤换衣服,以防风邪及反常之天气。治病之法宜汗吐,利针灸。高楼之上,贼风突袭背后及头部,为春时大忌,内丹家故有“神仙也怕脑后风”之说。多梳头,多洗脚,进行足部按摩。夏月天地气交,万物花实,宜夜卧早起,使气得泄,以应养长之道。夏日心火盛,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天气炎热,阴气内伏,暑毒外蒸,不可大汗后冷水洗头,新沐发忌着冷风。“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纳凉,此为贼风,中人暴毒”(《寿亲养老新书))。夏日食宜暖,不凉腹,慎食肥腻,多食蔬菜,可食菽(豆类)与鸡,不吃夜食。用药宜培补肾水,宜发汗,不宜针灸。夏日外出不可坐热石上,不可多食生冷之物,夜间不可露卧星月之下,不可头枕冷石。秋气肃杀,金旺木弱,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收敛神气,无外其志,以应收养之道。

    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秋气燥,宜食芝麻与犬肉,以润其燥,少食烧、烤、油炸之物,禁寒饮并穿寒湿内衣。秋气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宜和平将摄,以缓秋刑。秋三月为旧疾发动之时,切须安养,治病不宜吐并发汗,令人消烁,惟宜针灸下利,进汤散以助阳气。冬气闭藏,天寒地冻,莫扰阳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毋泄皮肤。劳动不可使汗出背冷,棉衣稍宜晚着,逐渐加厚。饮食之味,宜减咸而增苦,以养心气,可食黍及猪肉,以其热性抗寒,但不可多食葱。冬令宜用补药,可服食药酒,治病宜吐,特忌发汗,恐泄阳气。针灸、按摩、火罐,亦当慎用,莫扰阳气。酒食后渴,莫多啜茶,茶性寒,随酒入肾,易得腰脚重坠之疾。冬时沐浴以通血脉,但不可汗出过多,裸体受风。如果四季气候异常,亦应随机应变,以适应天地之气。

86

主题

497

帖子

523

积分

笑傲江湖

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

UID
26670
精华
0
玄币
419
贡献
91
奇币
704
在线时间
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21-1-27
7#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19:50:47 | 只看该作者
    养生之法,疗病知术亦是关键一着。忽思慧《饮膳正要》云:“故善服药者,不若善保养;不善保养,不若善服药。”如果人们能既善于怡养性情,摄生有术,又善于服药却疾,自知医术,治在未病之前,则真是善养生者。《东坡志林》云:“养生者,不过慎起居饮食,节声色而已。节慎在未病之前,服药在已病之后。”养生术除导引、行气、站桩、按摩等法外,以陶冶情性的安乐法门为最优。明代石天基《却病歌》云:“人或生长气血弱,不会快活疾病作。病一作,心要乐。心一乐,病都却。心病还将心药医,便是长生不老药。”道书中安乐法还多,如“少欲为不伐之家;知足为安乐之国”。“粗茶淡饭饱即休,被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陈直《寿亲养老新书》)安乐四药有“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东坡志林》)。总之食取称意,衣取适体,题诗、作画、弹琴、书法、种植花木、养鸟养鱼,皆是赏心乐事,可为养生之法。万全《养生四要》云:“目者神之舍也,目宜常瞑,瞑则不昏。发者血之余也,发宜常栉,栉则不结。齿者骨之标也,齿宜数叩,叩则不龋。津者心之液也,津宜常咽,咽则不燥。背者五脏之附也,背欲常暖,暖则肺脏不伤。胃者,谷之仓廪也,腹欲常摩,摩则谷不盈。头者清阳之会,行住坐卧,风雨不可犯也,犯则清邪中上窍,而头顶之疾作矣。足者浊阴之聚,行住坐卧,水湿不可犯也,犯则浊邪中下窍而腰足之疾作矣。养生者,宜致思焉。”《养生四要》以“却疾”为一要,制定多种药方,一年四季据身体疾病可选方服用,但无病切莫用药,以免无事生事。人至中年以后,多脾泄之病,方以健脾散(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山药、莲肉、薏苡仁、芡实、白扁豆)治之。又中年后多痰,有十病九痰之说。痰为水谷所化,治痰以通气为主。肥人之痰从湿,瘦人之痰从火。前者以补脾益气为主,以益气化痰丸(南星、半夏,加入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苍术、香附、枳实、苏子、白芥子、神曲、桔梗)治之。后者以补肾降火为主,用滋阴降火丸(熟地、天冬、茯苓、知母、黄柏、贝母、陈皮、苏子、桔蒌霜)治之。老年人补养用药,据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每日晨朝,宜以醇酒先进平补下元药一服,女人则平补血海药一服。无燥热者药后仍食羊膂粟米粥一杯压之,五味葱薤鹑膂等粥皆可。至辰时服人参平胃散一服,然后次第以顺四时软熟饮食进之。食后行一二百步,令运动消散。临卧时,进化痰利膈人参半夏丸一服。尊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使脾胃消化,谷气长存。”以上食药兼用,甚得养生之旨。
睡方与睡功作者:胡孚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四节 睡方与睡功
    人之一生,半在寝卧中度过,更有道家隐士,视“黑甜乡”为隐身之处,故不能不得睡中三昧。半山翁诗云:“花竹幽窗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可见睡亦有方。据道家养生学著作,卧处不可以首近火,不可当风,不可露天而睡。睡前必作轻微运动,揉眼、擦面、摩腹、刷牙、漱口、濯足、梳发、静心,令食物消化,再入寝。不可醉饱入睡,不可烛灯而睡,不可悬足,不可张口,不可覆首,要将一切计虑营谋消释,清心入睡。睡宜暖腹(丹家多穿兜肚护脐)、护肩颈,温足冻脑,食后右侧而卧,食远则左右皆宜。老年人要睡午觉,青年人寝不过午。因老年人气弱,故寝以养之,少壮阳气盛,昼寝反阳亢而致目昏头重之疾。明代郑 《昨非庵日纂》记载:“《千金方》,云‘半醉酒,独自宿,软枕头,暖益足,能息心,自冥目’。”清代曹庭栋《老老恒言》云:“愚谓寐有操、纵二法。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返观丹田之类,使心有所着,乃不纷驰,应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朕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最忌者,心欲求寐,则寐愈难。盖醒与寐交界关头,断非意想所及。惟忘乎寐,则心之操或纵,皆通睡乡之路。”又说:“坐而假寐,醒时弥觉神清气爽,较之就枕而卧,更为受益。然有坐不能寐者,但使缄其口,闭其目,收摄其心神,休息片时,足当昼眠,亦堪遣日。”以上可谓入睡之方。
    明代周履靖《赤凤髓》载有《华山十二睡功图》,以入睡为行炁功夫,可以视为内丹功法的一种,相传此法乃华山高道陈抟所授。其睡功总诀云:“夫学道修真之士若习睡功玄诀者,于日间及夜静无事之时,或一阳来复之候,端身正坐,叩齿三十六通,逐一唤集身中诸神,然后松宽衣带而侧卧之。诀在闭兑,目半垂帘,赤龙头抵上腭,并膝,收一足,十指如钩,阴阳归窍,是外日月交光也。
    然后一手掐剑诀掩生门,一手掐剑诀曲肱而枕之,以眼对鼻,鼻对生门,合齿,开天门闭地户,心目内视,坎离会合,是内日月交精也。功法如鹿之运督,鹤之养胎,龟之喘息。夫人之昼夜有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八万四千里,是应天地造化,悉在玄关橐龠。使思虑神归于元神,内药也。内为体,外为用。体则合精于内,用则法光于外,使内外打成一片,方是入道工夫。行到此际,六贼自然消灭,五行自然攒簇,火候自然升降,酿就真液,浇养灵根。故曰:‘玄牝通一口,睡之饮春酒,朝暮勤行持,真阳永不走’。凡睡之功毕,起时揩摩心地,次揩两眼,则心身舒畅。”《性命圭旨·亨集》载有道教所传“五龙盘体法”,其诀云:“东首而寝,侧身而卧,如龙之蟠,如犬之曲,一手曲肱枕头,一手直摩腹脐,一只脚伸,一只脚缩,未睡心,先睡目,致虚极,守静笃,神气自然归根,呼吸自然含育,不调息而息自调,不伏气而气自伏。”此法乃内丹家炼去睡魔,以达到《参同契》“寝寐神相抱,消息候存亡”,《庄子》“其觉也无忧,其寝也无梦”的境界。其法虽然入睡,仍常惺惺,心地湛然,以睡引元神合道。如此“开心宗之性,示不动之体,悟梦觉之真,入闻思之寂”,其诗云:“元神夜夜宿丹田,云满黄庭月满天。两个鸳鸯浮绿水,水心一朵紫金莲。”

86

主题

497

帖子

523

积分

笑傲江湖

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

UID
26670
精华
0
玄币
419
贡献
91
奇币
704
在线时间
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21-1-27
8#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19:51:26 | 只看该作者
    侧身而卧之法,不必拘泥。仰身而卧,称作尸睡,儒门有睡不尸卧之戒,然道教谓“未学生,先学死”,能行胎息僵尸之功,亦是仙人境界。丹家将人之鼻喻为面部之山峰,两眼间鼻柱为“山根”(又称“祖窍”、“性户”、“观音堂”等)。两鼻孔中间之鼻柱根部,下接“人中”穴,亦名“山根”,以其恰在鼻下根部呼吸出入之交接处,以意摄此鼻口山根谓之“锁鼻”。意注此鼻根,心息相依,锁住气息之感觉,似将其移到肚脐之中,渐入混沌,真息悠悠而入睡,此即“锁鼻术”。吕祖诗云:“高枕终南万虑空,睡仙常卧白云中。梦魂暗入阴阳窍,呼吸潜施造化功。真诀谁知藏混沌,道人先要学痴聋。华山处士留眠法,今与倡明醒众公。”据世传张三丰《蛰龙法跋》,《周易·随·象传》云:“君子以向晦入宴息”。不曰“向晦宴息”而曰“入宴息”,其妙处正在“入”字,“入”即睡法。以神入炁穴,坐卧皆有睡功,又何必高枕石头眠哉!今将世传华山陈抟《蛰龙法》睡功诀录于后,以见道教睡功之真谛:
    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曰蛰龙,我却蛰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高卧,世无知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玄奇阁 ( 苏ICP备15716833号-2  

GMT+8, 2024-5-17 11:48 , Processed in 0.132017 second(s), 3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